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建党伊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时刻,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艺工作始终与党的革命、建设大业紧密相联。进入21世纪,文艺事业更是上升至“全民族精神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重申“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号召文艺工作者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本卷纪念专辑选取的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百年来党领导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宝贵经验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进展的影响。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正如专辑主持人冷川所言,“鲁迅对于我们而言,早就不仅是一个研究对象如此简单,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有号召力的资源,也是我们和世界汉学界保持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读这组纪念文章,深受触动者有三:其一,新文艺家都是从旧文化中走出来的,鲁迅的文艺创作“起点”也是传统诗文,逃不脱感伤的古典情境牵绊,很难传达其果决、迷惘和兴奋的新感知。但他和同仁敢于弃旧求新,毅然“远行”,其勇气和胆识不能不令人钦佩。其二,鲁迅对邻国日本的影响,超乎了我们的想象。《阿Q正传》不仅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革命,更是从阿Q身上发现了自己,进而获得自我反思与超越的力量。其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一度独步文坛,其作品成为取用不竭的材料“宝库”。然而,那些断章取义甚至歪曲本意的文章“尽管铺天盖地,学术意义却近于零,数量越多,离鲁迅越远”。
2021年是《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本刊初名《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故反映各学科研究概况、特点和学科发展态势的年度学术述评,成了刊物的“重头戏”。1991年以后,本刊扩大范围,增加了“文学创作”部分,刊名改为《中国文学年鉴》。但“研究综述”作为刊物的原创栏目,仍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强,一直是刊物的关键、核心,集中体现着本刊的学术水平。专辑中的一组纪念文章,主题大都涉及“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作为一种学术论文,是对研究的研究。撰写者一方面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文献材料,在概括归纳、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使材料以精炼明确、逻辑清晰的方式得到呈现;另一方面,还要从学术史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总结、评述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研究综述”既有客观的成果介绍,又有主观的个人见解,如安德明编委所言,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概括全局、评判得失”,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因此,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研究综述,对撰写者的要求十分严苛。在本刊“研究综述”栏目的组稿过程中,老一辈编委开创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樊骏先生为例,他指导撰写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综述,既锻炼培养了年轻人,增强了学科建设,也成就了自己的学术。如刘跃进主编所言,他不但使年轻学者“从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收集文献,如何整理资料,如何提炼问题,如何撰写论文”,而且自己亦“发表了很多关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见解,被视为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文学是人学。本卷中出现的许多人物,让人过目难忘。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感人至深,书中的人物源于作家16年的持续采访,绝大多数都有原型。他说:“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生活的老英雄们正在远去,我们只要面对着他们骑着白马离去的背影就止不住热泪盈眶。”“远去的是白马,无法远去的是永远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肖克凡的中篇小说《妈妈不告诉我》向“无数为谋得后人幸福而奋斗的无名前辈”——党的地下工作者致敬,同样让人动容。“母亲”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命运坎坷固然令人唏嘘,但她的勇于承当和无怨无悔,恰恰是对舍身成仁的革命先烈之人格魅力的最高礼赞。
除了虚构的,还有现实中的人物。2021年,两位百岁学者——何兆武、许渊冲,相继辞世。他们同庚又同学,是西南联大的同窗,身上都镌刻着西南联大的烙印——以强国为己任,执着地追求真理。两人同为学者、翻译家,给人的印象却截然不同。一为冷静旁观的思想者,谦和从容,低调内敛,不偏不倚;一为倾情投入的“译痴”,张扬奔放,率性疏狂,跳脱不羁。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真实自然,言行相符。许渊冲直言不讳,毫不虚伪世故;何兆武率真诚挚,绝不虚假造作。两人个性迥异又相映成辉,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
从形式上来看,本卷编撰体例作了些许改变。一是接受编委会的提议,专辑由专人负责选文,并撰有简短按语。二是自此卷起增加了英文目录。三是刊物的厚度变薄了。较之前两卷实际篇目并未缩减,却减少了页码。主要在于,限制或调整了一些篇目的字数,例如,不再转载10万字以上的“中篇小说”,每篇“论文摘要”不超过2000字等等,从而实现了刊物的“健康瘦身”。希望读者诸君亦乐见其变。笼罩在疫情起伏不定的阴影之中,作者、编委、编辑部同仁们不为所扰,共克时艰,在静默和染阳中完成了本卷书稿的选题、撰写、编辑、校对等项工作,殊为不易。感谢博士后徐志超、访问学者陈勤娜的助力,陪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年。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