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年、五四运动100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两个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学在锻造国民灵魂的过程中,起了并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卷年鉴特设“新中国文学七十年”“五四新文学百年”两个研究专辑隆重纪念,一是总结新中国文学在创作与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和教训;一是反思五四新文学在启蒙方面的历史得失,进一步借鉴与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资源。
刘跃进主编在回顾“7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构”时指出,“我们必须把70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甚至还要上溯100年,才能完整准确地勾画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的历史进程,才能全面深刻地阐释出中国文学研究70年学术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文学研究如此,文学创作亦如此。一个富有才华的作家,为五四新文学奉献出了时代的杰作,到了新中国文学时期,为什么就才思枯竭,无所建树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万方的《你和我》,在对父亲曹禺的追忆中,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本刊特选部分章节与读者共享。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发展,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研究,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如何从微观到宏观、以点带面,立体、全面地呈现年度文学的现状和概貌,对编选者来说,颇费斟酌。除了“70年”“100年”,本卷年鉴的关键词还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民”“非虚构写作”“科幻小说”等,在“创作综述”“现状考察”“热点聚焦”以及“研究综述”“论著评介”等等固有栏目中,各有反映。值得一提的是,年鉴的重要原创栏目“研究综述”,与时俱进,继2016卷增添“网络文学研究综述”之后,自2018卷始,在吴光兴编委的提议下,我们邀请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的同仁持续为年鉴撰写“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综述”,其分量之厚重,相信读者诸君不难发见。
作为一本存史的大型年刊,年鉴在办刊风格上始终保持其稳定性、延续性。但是,随着编选者、撰稿人的更新,总会发生些许的变化。无论是学术文章的编选,还是文学作品的选载,本卷年鉴尤注重其“文学性”。卷中所选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作品”,如阿来《云中记》,抚慰汶川大地震给国人心灵带来的沉痛记忆和创伤;也有铺天盖地的“小作品”,展现异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和年度繁盛的创作格局。有“敦煌女儿”樊锦诗带来的灵魂洗礼;有一对恋人誓把“沙漠变绿洲”带来的震撼;有欢快的《快递小哥》王二冬带来的感动……既有激昂的主旋律,又有低沉的小夜曲。在遥远的边陲,有的人为了谋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只能“站着睡觉”,挣扎着活下去;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教育,孤单地坐在“一个人的课堂”里。然而,在繁华的大都市,焦虑的教育已然使人的心灵饱受摧残,甚至使人生成为负担,《给妈妈的情诗》《来访者》,写的就是从孩子到成人的这种困境。还有,或执着于“工匠”精神、或沉思母子、父女之情、或重新审视现代人婚恋关系等等主题的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本卷还设“文坛忆旧”栏目,追念逝去的作家、译者、诗人们……相信这些作品都不是“表面文章”,不会成为“过眼云烟”。
今年编辑部人员调整,人手短缺。组稿、编刊期间,又正值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际。在不平静的日子里,各位编委、撰稿作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赵存茂、陈定家、祝晓风等编辑部前任领导不时亲切关怀和指导,编辑部同仁默默坚守岗位,同事刘明、王润英友情援助,2020卷年鉴终于如期完成,即将付梓面世。希望我们的努力,不辜负前辈们的殷切期望,经得起国内外读者的检验。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