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还是手机,这不是个问题。
这些天,为国内两大摄影节策划了两个手机摄影作品展览,作者分别是中国摄影金像奖新晋得主和著名少数民族歌唱家。一位放下了大画幅胶片相机,一位从来就没使用过专业相机,他们用手机拍摄的图片无论技术角度还是思想深度都很“专业”,因为他们的态度都是认真的。
所谓“专业”一般有两种含义,如果不是表达职业,那一定是在表达态度。
照相机如同一只笔,我们用脑袋遣词造句,笔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可视的形式,写在纸上的文字是作者思想的硬拷贝,摄影亦然。
“工具是人体的延伸”,近年来又有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这是“人的大脑的延伸”。最近谷歌发表了一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照相机自主拍摄的图片,根据谷歌邀请的摄影师评价无论是构图、用光、层次、景深和速度的选择,这些照片已经达到了专业摄影师的技术水平。
照相机人工智能开发与使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初级阶段的测光元件告诉我们正确曝光的参考范围,摄影师手动调整光圈和速度;后来它接管了相机测光后的手动调整(自动曝光),然后它又接管了清晰度(自动对焦),接下来它开始接管被摄主体(人脸识别),又开始接管情绪(笑脸识别),甚至它能在人眼无法分辨的大光比里展示出人眼可以识别的层次和细节(HDR高动态范围),摄影是一门严重依赖科学技术的艺术,摄影者“一半是工程师,一半是艺术家”,很多“工程师”的工作照相机已帮做了,“艺术家”的工作有一部分“人工智能”也在帮着做,但是它永远不能替代我们,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匪夷所思的程度,都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基点依然是人,所以谷歌的那组照片也只是“达到了专业摄影师的技术水平”。
“傻瓜相机”不是对人的嘲弄,而是对人类智慧的赞扬,赞扬声中“我们”在哪儿?
在“态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