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5年投入产出表》是继1990年投入产出表之后的第二个延长表。它的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自1987年国务院确定了投入产出调查的编表制度以来,第二个编表周期的胜利结束。也预示着新一轮编表周期的开始。细算起来,我国已有了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四张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再加上1981年、1983年两张MpS体系投入产出表,共有6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从不少与我国有统计交往国家得到的信息来看,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技术并不落后,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都做的比较规范。这对我们长期从事投入产出编表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编表工作的艰难与辛苦顿时化作一片云烟而烟消云散。做为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1995年投入产出表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因为按照国务院1995年要完成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过渡任务,而1995年恰好是编制延长表年份,从而使中国第一次有了完整的五张基本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体系。它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离不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编制好投入产出表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们对投入产出表作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投入产出的发展,最初是独立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1953年版本中,并不包括投入产出表。三十年代,列昂惕夫在前苏联棋盘式平衡表的墓础上,创造了投入产出技术,从而对国民经济进行一些分析。投入产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分支,一个是把投入产出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当时国际上一些学者,将它划入了计量经济学的范畴。所以这一分支侧重数量经济分析。而另一分支则是把它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到1968年,联合国正式把投入产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渐地投入产出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基础和核心。我国在开始引进和研究投入产出时,并没有把它放入核算体系中考虑,更多的是考虑投入产出在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控方面的作用。当然,对投入产出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加以重视是对的,而且在投入产出分析方面我们还做的远远不够,但问题是我们对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关注太少。从许多发达国家可以看出,投入产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起点,它是检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一个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1968年版本中可以看出,基本的编表方法是U、V表的方法,即投入表和产出表,国外简称商品流量法,数据来源主要是投入表和产出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他们的专业统计,如工业、建筑业、商业统计的基层表设计基本上是商品流量表,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都比较清楚。在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经过平衡以后,按生产法、分配法、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三者都平衡了。联合国1968年版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投入产出调查,通过投入产出表来检验它的平衡,形成一个最终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思路与我们是不同的。当然,这和我国的统计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投入产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后,投入产出的基础工具的作用在我国是一个弱点,实际上形成了两张皮,通过投入产出调查收集结构资料,用国内生产总值作总控制数,起不到数据之间相互检验的作用。必须明确的指出,投入产出表不仅是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基础和核心。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编制投入产出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