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在电子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以互联网全球普及化为重要标志的信息革命风起云涌,全媒体战略发展深入推进,视听新媒体以裂变的速度迅猛发展。在各类新媒体、新业态中,微电影以其“短小精悍、精准犀利、雅俗共赏”等特点,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同步创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层融合、单一媒介向全媒体的高度跨越。可以说,中国的微电影事业正站在大时代的风口浪尖,展现出振奋人心的美好图景与可行路径。
毋庸置疑,微电影并不是把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与互联网简单相加,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创意、内容、渠道、平台、技术、运营和管理整合重构为一个开放、共享、全新的媒体生态系统。从2010年第一部微电影诞生到现在,微电影的业态发展和理论研究始终是学界和业界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和课题。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央视微电影频道与中国传媒大学因势利导、强强联合,倾力打造的《中国微电影2014—2015》,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中国微电影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产学研协同效应、服务传媒文化产业的一件好事。
《中国微电影2014—2015》的出版发行,汇聚了业界专家、研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众多思想见地,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微电影发展的宏观视野、行业动态、营销模式、美学阐释、创作案例以及网络数据进行了全方位、广视野、多维度的论述和分析。既有深入的理论挖掘,也有经典的案例分析;既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学理性。该书对中国微电影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这次与央视微电影频道的密切合作,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展现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
微电影飞速发展的五年,正是中国现代传播体系转型与重塑的五年,也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改变中国传媒事业如火如荼的五年。翻阅《中国微电影2014—2015》厚厚的一摞书稿,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微电影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全景图。由此,我深感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兴媒体快速崛起、传媒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本书的作者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其中不乏一些研究生,部分观点和论述尚不成熟。但是,瑕不掩瑜,书中每一篇研究报告都是在数据搜集、一线采访、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反复推敲完成的。在这里,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和同仁对中国传媒大学的高度信任和鼎力支持,感谢精诚团结、高效务实的科研团队。
希望以一年一度的《中国微电影》为载体,充分利用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媒体大数据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尊重媒体发展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洞察行业未来趋势,汇聚业界精英智慧,分析产业赢利模式,把握媒体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权威依据,努力成为营造正价值、正能量的舆论场,成为有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微电影创作和各类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活动,借助于中国微电影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创新文化,引领创意,带动产业。通过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实践教学,彰显传媒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格局和风貌。
百舸争流、创造历史,立在潮头、赢在未来。中国微电影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延伸空间,是值得期待的重要的文化事业和产业之一。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唯有砥砺前行,为加强国家文化建设、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培养网络强国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