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用于追踪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揭示地区经济的突出问题,发掘地区经济的变动规律,已连续出版两年,取得了预期效果。今年的报告保持了上年结构,共分五部分:综合篇、地区篇、重点城市篇、专题篇和统计资料。综合篇用于综合地反映各地区经济的总体特征和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篇用于反映各省(区、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各地区当年经济运行情况和突出问题;重点城市篇用于反映一些重要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专题篇侧重于中长期分析,研究地区经济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和某些地区特有的问题;统计资料由一些反映各地区经济情况的数据构成。2009年,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各地区经济都产生巨大冲击,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从而实现了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回升,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和回升过程在地区之间是不一样的。高出口地区和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的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并且回升也较弱,高出口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9%,价格大幅下跌地区增长9.7%,均明显地低于各地区的加权平均增速。经济回升较早的地区是四川、西藏、内蒙古、山东、北京、海南、湖北、山西、宁夏、江苏、重庆、广西,除四川有特殊原因外,其共同特征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早且较大。全年回升力度较大的地区是上海、贵州、海南、北京、宁夏和山西,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为23.6%,比上年四季度平均上升31个百分点。2009年,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了氏的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强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先发地区。后发地区GDP增长12.3%,增速比先发地区高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比先发地区高6 .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2%,比先发地区高14.7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2%,比先发地区高2.4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继续呈中部崛起的鲜明特征,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远高于东部地区,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5%,比东部高13.5个百分点。西部形成追赶之势,投资增速提升8.3个百分点,逼近中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中部快0.9个百分点。最早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东部地区出口大幅回升,降幅远远低于中部和东北部。本书深入分析了各地区第三产业差距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从2000年到2008年,全国仅有8个省(区、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其余地区均为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前的地区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一类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另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如西藏和贵州。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也有地区是下降的,2008年,江西和广西分别比2000年下降1.75和2.83个百分点。今年的专题篇选题较广,第十七章分析了总部经济在北京的地位和作用;第十八章研究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问题;第十九章考察了安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第二十章句绘出了广西铝工业发展历程;第二十三章探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对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编写本报告的时间非常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