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卷《中国音乐年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其中我们对各栏目虽未进行大的改动,但信息量的增大,及撰写人身份、年龄、性别的标示,表明我们对作者、读者是负责的因这些作者对我们_I几作的扶持、协作,我们当然要为他们记下姓甚名谁及相应的个人资料,港、澳、台甚至外国作者,由于习惯的不同,一般对其年龄是秘而不宣的,我们也不得不尊重他们的这一习惯,特此声明。我们记述的2003年中国音乐研究现状,其范围界定在城市学术机构中学者所取得的相应学术成果,特别是对中国各大城市的音乐生活面貌的反映。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从一个侧面还是反映了编后语663中闰当前音乐生活的某些现状。我们在以后各卷想尽力扩大“音乐现状”的范围,起码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武汉、广州、深圳的重大音乐活动、演出,我们要有所涉及。对城市中的音乐会,不仅限于严肃类,也要对通俗类有所关注,并希望这些城市的音乐工作者与我们通力合作,使我们的这一愿望真正落到实处。而乡村及一些原生态文化群落的音乐状态,还没有纳人到《中国音乐年鉴》的视野之中,读者仅能从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文章中略窥一斑。随着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中国的开展及深人,我们也将组织人力、物力对这方面的情况及应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目前已在城市教育机构中较好开展民间、民俗音乐教学的单位、相应的教学活动及已经人选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生态音乐类别给予特殊的关注,并将开辟相应的栏目。我们对大型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歌剧)作曲家及室内乐、歌词作者,甚至通俗音乐作曲家是一视同仁的,但我们在反映他们的成果时,是有缺失的。我们有建立相对有影响、有建树作曲家作品档案的愿望,也希望人选作曲家积极与我们配合,将这一工作圆满完成。总之,我们的想法很多,但要逐步实现,并希望广大读者、作者一如既往地与我们通力合作,将《年鉴》真正办成面向全体国人及世界人民的“中国音乐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