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国音乐年鉴》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历时的观察维度,看中国音乐界历年的发展变化。作为《年鉴》编撰者,回看历卷每个栏目的记录,也已经看到音乐文化发展的缩影。《年鉴》“为明天记录今天”的编撰宗旨决定了我们的记录文本与被记录的现实在时间上有个后置性。2009卷记录2008年的音乐事件,这一年正值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各领域都在回顾、反思,音乐界也有许多讨论。《年鉴》从1999卷开始记录京沪两地的演出情况,从这10年的客观记录,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各院团的保留曲目和原创作品的规模、格局,研究者则可能从中产生些讨论议题。我们原计划收集各音乐学院在过去30年里的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专业设置、师资配比等数据,尤其是在过去巧年里,随着教育扩大化和产业化发展,各地院校纷纷升等,增设专业,这些所谓新时期的新事物已经发生有年,应该用客观记录、具体数据作为历史叙述,为将来的历史反思做准备。但可惜的是,我们有限的能力无法完成这样的资料收集,而从采访的一些院校的档案管理情况来看也不尽如人意,或者缺少完整记录,或者缺少校方管理部门的持,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但从已经收到的一些记录可以看到大致的趋向。回顾过去30年教育重建、复兴、发展的轨迹,理性客观地分析这种教育扩张,甚至是跃进式的扩张,对于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能量是正是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感谢冯卓慧、王州、谭映雪等同仁,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显示出过去30年教育发展的轮廓。虽然由于不成规模而未被收在本卷中,但作为一个可考虑的选题,备忘在此。对于教育发展议题的思考,本卷“博士论文提要”则提供了一个参照。我们请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提供了他们音乐学专业的历届博士论文提要,虽然其中个别论文提要我们以前已经有过备忘,但放在这个完整记录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个教育单位的教学特点。在历卷本栏目中,这次是篇数最多的,但数量与学术繁荣进步并不总是成正比。通过这个栏目的纵向观察,可以看到选题重复、内容雷同、方法论缺失的情况屡有发生。本卷中我们还选择了音乐批评这个专题的三十年回顾,我们看到各时期的社会热点甚至全社会音乐观及音乐潮流趋势的变化转折。总之,这卷较之以前,显得格外厚,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这正是《年鉴》以自身存在而彰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