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鉴(2001)》出版了,这是上海解放后第六部综合性年鉴,也是21世纪第一部《上海年鉴》。要使年鉴的编纂年年有所进步,就必须对自己所编纂的年鉴年年进行反思。通过对《上海年鉴(2000)》出版后的审视和反思,编辑部同仁的研究和创议,《上海年鉴(2001)》与前几部《上海年鉴》的变化之处在于:(1)《上海年鉴》的版本,前几部均是16开本,即“787 x 1092(毫米)1/16”开本,《上海年鉴(2001)》改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规格的大16开本,即“890 x 1240(毫米)1/16”开本。目的旨在与国际上流行的同开本期刊接轨。(2)上年全书之首的“上海十大新闻”改成了“十大新闻”,除“上海十大新闻”之外,还把上海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等方面的“十大新闻”集中到了一起,为全书起个纲挚领作用。(3)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为了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有个总结,我们特设了用文字编写的“上海百年之”专栏和采用照片显示的“上海百年图录”专页。(4)“大事记”的记述时限,突破了一般年鉴从上年1月1日记到上年12月31日的惯例,将下限一直延伸到了当年3月之末。其目的力图缩小年鉴问世时与所记内容的“时间差”。(5)“专记”设“‘九五’时期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浦东开发开放10周年纪略”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80年纪要”3个分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80年纪要”也是力图有所创意的分目,即把“专记”只是记事过境迁的事情改为既记“事过境迁”之事(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又服从、服务于当年,把出版之年的特色之事推上热点地位,更好地体现年鉴的实用价值。(6)为了理顺工业门类之间的关系,本年鉴把支柱工业与工业(原名“市部属工业”)的位置进行了对调,并将“区县工业”栏目归并于“工业”之中。(7)在“上海概貌”之中,增添了历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以期增强实用性和可读性。(8)取消了上一期单独设立的“便民服务”专栏,有关便民内容分散安排到了各个栏目之中,使“栏目”所记内容,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9)增设了“会展”栏目,借以凸现这个新兴行业。(10)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由于管理机构的合并,本年鉴相应亦将两个栏目合二为一。同时合并的还有“区”和“县”栏目,原因是区越来越多,县越来越少,二者已经无法“平分秋色”。(11)“人物”栏目新增了一个“海外上海人”分目,主要介绍在上一年度有突出事迹的海外上海籍或在上海生活、工作过的名人,从而让海外上海人与故乡更加紧密相连。(12)卷末“文献目录·统计资料”中增设了“服刊重要文献目录”,香港澳门统计资料和国内若干大城市的资料,旨在为有关方面查阅资料提供更多的方便。《上海年鉴(2001)》的编纂,2000年12月连续分政治、经济、文化和综合四大部类召开了组稿会议,广泛听取了各编写组长对《上海年鉴》编纂工作的批评和建议,2001年1月基本完成条目选题,2—3月各编写组撰稿人员陆续完成条目初稿的编写。3—4月,编辑部全力进行编辑加工和总纂合成。4月下旬送审稿送交编委会领导、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审阅。5月中旬召开有关专家学者专门会议,对送审稿进行了评议。与此同时,封面和彩色插页设计草样也开始送审。5月31日收到市统计局关2000年度的有关统计资料。随后,根据编委会领导和有关方面审稿意见,集中力量进行修改加工,至6月下旬制版付印。7月中旬成书。《上海年鉴》编纂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谨致衷心感谢。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从报刊杂志上摘编了一部分有用的资料,但因不知道原作者的单位住址,故有的无法寄发薄酬。当事人见到《上海年鉴(2001)》后,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上海年鉴》编辑部办公地点在上海西康路1369号4楼,邮政编码200060,电话(021)62993042、(021)62994449。欢迎全市广大读者和全国年鉴界同行一如既往地与我们加强联系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