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下水检测年鉴2011-2015年.rar
陕西又称秦川,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位千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 大流域。北山、秦岭山脉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陕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巴山区三部分。陕西 地下水开发利用追溯求源,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水井位千咸阳洋西张家坡的西周遗 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 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 需求, 但同时产生了—系列环境地质间题。由千持续过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 降,形成水位降落漏斗,造成局部地下水资源衰减,形成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 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给城市建设、生态安全带来隐患。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1955 年陕西省成立了地矿局地下水观测站, 1991 年更 名为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以下简称“ 总站” ), 主要承担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任务。目 前全省已形成1 个省级监测站和10 个市级监测站的地质环境监测网。总站成立60 年来, 虽然机构历经多次变革,但承担全省地下水监测的职责一直没有改变。20 世纪,总站是单 — 的地下水监测机构, 负责全省地下水的动态监测。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关中盆地地下水 超采严重,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地面沉降、地裂缝活跃, 导致地铁修建 方案多次被否决, 严重影响了西安市城市发展。为此, 总站根据监测数据, 多次向主管部门 提出了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缓解地面沉降速率、减缓地裂缝发育的防灾减灾建议, 得到了 政府采纳。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西安市关闭了大量自备水井,引入黑河水,解决了 城市供水难题,也保护了城市地下水,使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育趋缓。21 世纪以来,城区基 本上不再开采地下水,从而使地铁、高层建筑群工程得以实施,地下水监测不仅为美丽西安 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也为防灾减灾、保护城市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60 年来,通过地下水监测, 我们研发了地下水监测新技术, 开发出单井多层地下水监测 装置、地下水监测井保护装置、地下水自动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等专利产品, 不仅实现了地 下水的自动化监测,也促进了科技进步,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60 年来,通过地下水监测, 我们培养了一批地下水研究技术骨干,先后在《煤炭学报》 《地质论评》《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核心期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 繁荣了 科学文化, 促进了人才成长, 先后有3 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人被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应急办等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60 年来,通过地下水监测,我们掌握了全省地下水动态,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掌握了地下水演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60 年来,通过地下水监测,我们先后出版了《西安地区地下水位年鉴(1956—1977 年) 》《西安地区地下水位年鉴(1978—1983 年) 》《西安地区地下水位年鉴( 1 98 4—1988 年) 》《宝鸡地区地下水位年鉴(1975—1985 年) 》, 涵盖了1956— 1985 年的全部监测数据, 免费提供给地勘单位、政府机构和图书馆,履行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职责,实现了资料共享。但由于各种原因, 1986 年以来的监测成果未出版,使成果利用范围受到了—定影响。作为全省唯一的地质环境监测公益性队伍,我们有义务、有贵任将监测成果提供给社会,发挥公益性队伍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此, 2013 年8 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启动” 陕西省地下水动态研究” 项目,整理历史监测数据并编辑出版年鉴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启动后,我站将1986—2015 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分4 卷出版,分别为《陕西省地下水位年鉴(1986—2000 年) 》《陕西省地下水位年鉴(2001—2010 年) 》《陕西省地下水质年鉴(1996—2010 年) 》《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年鉴(2011—2015 年) 》,将全部监测数据原汁原味地展示在年鉴中,并公布了监测点分布图、监测点基本信息等资料, 以期更好地发挥监测数据的社会作用。
今后,我们将每5 年出版一卷《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年鉴》,以此方式向社会公布、提供监测数据。2016 年我省启动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运行后, 监测点将会覆盖全省行政区域,监测范围包括具有供水意义和生态意义的含水层,重点监测城市建设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含水层提供科学依据。
在年鉴编辑过程中, 得到了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 在此,我们— 并表示衷心感谢。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