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是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精彩多元文化的最佳场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其他古城、古镇、历史文化名街名村,都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古人遗留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大多富集在各种类型的古城里,研究和弘扬古城文化,具有突出的意义,保护好古城文化传统,对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至关重要。《中国古城年鉴》的编纂,是为了传承文化、记录历史、服务社会,推动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古城文化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实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各地也都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成为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但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整体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完善法制,增加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还建设了古城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可拆旧建新、扰动和变造古城原真历史文化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如何让古城文化既得到保护,又能在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文化共享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还需作更多的探索。我们希望在编纂年鉴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古城保护与传承发展交流机制,促进维护中国古城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多样性。作为系统反映中国古城发展基本状况的资料工具书,《中国古城年鉴》(2014)以反映2013年全国古城保护、研究和利用,以及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年度发展情况为要,内容包括各古城的概况和主要活动,同时整理汇编了2013年度有代表性的古城发展研究成果。《中国古城年鉴》(2014)的篇目有特载、专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附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篇均设“条目”,以“【】”表示。《中国古城年鉴》(2014)中暂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本书是《中国古城年鉴》的首卷,因时间和经验等方面原因,编校工作难免出现不足,敬请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来年改进。这部年鉴的编纂,是古城保护与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文物、文化、宣传、规划建设、旅游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只有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自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有保障,才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充分尊重,我们要在精彩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通过编纂《中国古城年鉴》,继续丰富和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以不懈的挖掘、整理、倾听、探索和发现,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城文化精粹,以及古城保护、研究和利用成果,收录到年鉴中,传诸后人。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编纂《中国古城年鉴》这项功在当代、利泽后世的事业持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