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年鉴》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按年度全面系统反映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地方综合性年刊。是政府公报性质的蓝皮书。1987年开始编纂出版,在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各区(市)县和全市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已经编辑出版了6本,总发行量近5万册。该书按年度收录了全市各方面的重要信息,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全市各条战线、各区(市)县、各行各业每年所走过的历程,这对于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成都,使成都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作为历史的简明综合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存史资料。在全市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支持下,我们决心将这部“成都的小百科全书”越办越好。反映1991年全市状况的1992年本《成都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坚定不移地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反映1991年成都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为动员全市人民“认识成都、热爱成都、建设成都”服务,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尽可能减少层次,把条目作为基本单元,增加信息量。总的框架结构仍按篇目、类目、分目和条目4个层次或按篇目、类目和条目3个层次,把功夫用在写好条目上。多数单位提供的文稿,按照《年鉴》的写作文体,除“概况”作为保留条目外,把全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出现的新问题和有特色的重要活动,经过认真筛选,归纳成若干条目,基本上做到了内容条目化。但有些单位提供的文稿还没有做到这一点。1992年本《成都年鉴》共140万字,彩色插图128页。文字内容为11篇:综述篇,主要介绍全市1991年度政治、经济、社会和3年治理整顿的概况;专文篇,主要反映当年全市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共13篇文章;政治篇,主要介绍中共成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成都警备区、军分区、政法系统、参事、人事、侨务、外事、台务、宗教和群众团体等部门在新的一年里的工作情况;经济篇,按行业、部门记载了全市一年来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等情况;社会篇,主要介绍全市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出版、电视、卫生、体育、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人口、劳动工资、计划生育、人民生活、民政、协会等方面一年的工作情况;区县篇,主要介绍19个区(市)县一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企业篇,介绍了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改革开放、转换经营机制中的新鲜经验;人物篇,主要介绍市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中央各部委和四川省授予的先进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文件篇,选载了1991年度中共成都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制发的主要文件;纪事篇,记录了一年全市的重大活动和发生的主要事件;附录篇,收录的有全市1991年度经济、社会、科技等主要资料、全国重点城市经济指标、被市政府授予的乡镇企业家暨市农业劳动模范名单、成都市人民政府表彰的1991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及责任人名单以及1991年度成都市企业技术进步奖、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优秀项目等。尤其值得庆贺的是,在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和全国年鉴中心的大力支持下,1991年10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成都年鉴》作为期刊出版(刊号:CN51—1384/Z),公开发行。同时,市政府已将《成都年鉴》纳入了一级目标管理。这就为《成都年鉴》今后的发展,更好地为振兴成都服务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所有对《成都年鉴》关心、支持、帮助的领导和同志们!1992年本的《成都年鉴》的编纂工作仍然是依靠群体力量完成的,全市参与这一浩繁工程的有100多个编写组、近千位同志;四川省印刷制版中心、成都印刷一厂的同志们为提高《成都年鉴》的印刷、装帧和校对质量尽了不少心血。在此,我们也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辑部专职人员少,组织工作不够完善,编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缺点提出批评意见,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成都年鉴》办好。